欢迎来到厦门大学招生信息网!
福建高考 [更换]
距离2025高考还剩189
当前位置:首页 > 高校大全 > 厦门大学 > 招生资讯

厦门大学

福建-厦门市-思明区 综合类 本科公办 985211双一流强基计划

1921年 教育部 9700亩

强基计划解读 | 夯实基础学科培养,打造拔尖创新英才

发布:2020-05-18 07:17 来源:厦门大学 浏览:5494 手机版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夯实基础学科培养,打造拔尖创新英才

厦门大学

为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我校发布了《厦门大学2020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旨在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逐步建立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有效机制,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

厦门大学强基计划招生对象为:“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并有志于将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中毕业生”。建校以来,厦门大学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以科研平台为依托、科研项目为引领,始终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批栋梁之才。报考强基计划的同学须对基础学科有强烈的专业兴趣,具有追求卓越、志存高远的自我要求,并且学术基础扎实、创新能力突出,有志于在推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引领人类文明进步方面贡献智慧和力量。

厦门大学强基计划面向全国招生,主要招生对象包括两类考生:对于高考成绩优异的考生,依据高考成绩,以我校在相关省份强基计划分专业招生计划数的3倍,按照专业优先的原则确定入围考生名单以及考核专业;对于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高中阶段在全国中学生五项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一、二等奖,且高考成绩达当地本一线),入围考核专业为考生的第一专业志愿。

厦门大学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有国际视野的研究型和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平台。厦门大学实行全面选课、主辅修制、转专业、三学期制、国内外名校交流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措施。在“双一流”建设大学百强榜(2020)中,我校人才培养指标名列第11位;在“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教育质量百优榜(2018)排名第15;在全国学科竞赛排行榜(本科)(2018)排名第10;本科人才内部质量保障入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优秀案例。2019年,我校共有1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位列中国大陆高校第7位。其中化学进入全球1‰。在教育部公布的首批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中,我校获批24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在坚实的育人基础上,厦门大学将为强基计划学生开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体现在:

厦门大学为强基计划学生打造协同育人的导师制度。注重大师引领,汇聚热爱教育、造诣深厚、德才兼备的专家学者主持计划实施,担任导师,为学生授课、指导科创项目、开设讲座等。学校建立由学术导师、科研导师、思政导师、朋辈导师等共同组成的学业辅导体系,负责开展专业教育、学业辅导、学涯规划、思政教育等,各有侧重、各施所长、相互补充、协同育人,共同助力学生发展。

厦门大学为强基计划学生营造因材施教的育人模式。实行“厚基础、宽口径、强交叉、重能力、高素质”的培养模式,支持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量身定制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生需求开设特色课程,并提升课程挑战度,实施小班化教学,促进专通结合、交叉融合。支持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层次、跨学校修读课程,在导师指导下根据能力和志趣自主安排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学习进程,根据禀赋、志趣、能力、规划等自主选择成长路径。建立循序渐进的科研训练体系,推进优质科研教学资源向强基学生开放、重大科研项目吸纳学生参与。

厦门大学为强基计划学生构建本研衔接的知识体系。厦门大学为强基计划学生构建本研衔接的知识体系。全面梳理知识体系,进一步打通本研课程,有机衔接本研课程体系,支持学生提前修读研究生阶段课程,鼓励研究生导师提前介入拔尖学生培养。打造人才培养的绿色通道,实施灵活的课程替代、免修、免听、缓修、学分认定等制度,在境外交流、奖学金等方面予以适当优先考虑,给强基计划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厦门大学强基计划招生总规模为120人,在数学类、物理学、化学类、生物科学、历史学、哲学等6个专业大类进行招生。

数学学科始设于1923年,厦门大学是国内较早创办数学学科的高校之一。经过近百年的建设与发展,数学学科已进入ESI全球前0.5%,为“双一流”建设提供了厚实的学科基础,为国家培养了以陈景润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数学人才。学科目前拥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2010年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2018年获批“国家天元数学东南中心”。2018年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并于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数学“强基计划”旨在选拔对数学有浓厚兴趣,在数学方面有特殊才能,立志成为数学家的苗子,依托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国家天元数学东南中心,结合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人文情怀、世界胸怀,富有原创性、勇攀科学高峰的数学拔尖人才。

在培养上,对强基计划学生采用“大锅”+“小灶”培养模式,实施大师引领,名师授课,对基础课程实施小班教学,内容拓宽加深,增设前沿课程;实施个性化培养,为强基班配备班主任,为学生按1:1或1:2配备导师,进行全程指导,设立专项奖学金,激励优秀学生参加科创竞赛活动;对优秀学生实施本-硕-博衔接培养,设置本研一体课程,继续攻读本院研究生可申请免修已学研究生课程,支持申请本院直博生,符合条件可申请提前毕业;加强联合培养,设立专项资金,资助优秀学生本科期间赴国内外交流学习,助力学生毕业后赴国内外名校深造。

物理学科始创于1923年,是我国最早创立半导体学科的五校联盟之一,已获评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凝聚态物理国家重点学科、物理学国家特色专业、物理学省重点学科、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等,ESI学科排名稳居全球前1%,曾培养了谢希德、曾融生、许居衍、洪明辉等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国家栋梁和专家学者。物理学科坚持“宽口径、厚基础、跨学科、国际化、强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具有强烈使命感、科学精神、科学素养、创新意识、人文精神和国际化视野,从事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前沿和基础创新性科学研究的科研型人才,和从事立足物理基础的能源、电子、化学、生物、材料、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研究与应用的复合型人才。

物理学科强基计划构建多维度人才培养体系,实行三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创新性和国际化培养,旨在精准选才、精心育才,立足学生长远发展,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设立专项经费,推动学生参加课题研究、学业/学术竞赛、国际化交流项目等。内化学生自我激励,全面激发学生潜能。畅通学生培养通道,探索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荐优推优,支持申请本院直博生,符合条件可申请提前毕业,灵活学生深造机制。推进科教协同育人,优先吸纳强基计划学生进入国家产教融合平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平台参与创新实践,强化学科交叉培养。

化学学科创立于1921年,刘树杞、余泽兰、纪育沣、傅鹰、卢嘉锡、钱人元、陈国珍、蔡启瑞等名家大师奠定了深厚的学科基础和办学传统。目前拥有8位院士、18位杰青、26位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2位国家级教学名师等众多高层次人才。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是厦门大学唯一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拥有首批“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首批“国家级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及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化学学科以培养爱国自信、学养深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以院士、杰青、名校经历学者为核心建立育人导师组,指导学生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多元化课程及多层次科研学术活动;将通识与专业教育结合,强调化学作为“中心科学”与数学、物理、能源、材料、信息、生命等学科的关联;引入世界领先的“模块化”教学理念,注重学生数理基础,聚焦学科交叉前沿;定期邀请诺贝尔奖获得者等国内外一流专家授课讲学;鼓励优秀学生提前攻读本研打通课程,支持申请本院直博生,符合条件可申请提前毕业;通过导师组和专项基金,全力推荐优秀学生前往重要产教融合平台和国内外顶级科研院所交流学习、工作或深造。

生物学科源于1922年建立的生物学系。2010年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2015年创办博伊特勒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17年生物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2019年生物科学专业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学科目前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理科生物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基地”和“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等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以及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生物医学学科群为优势带动其他学科全面发展。

生物科学 “强基计划”面向生命科学前沿和人民健康战略需求,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生物科学拔尖创新人才。以博伊特勒书院为依托,汇聚国内外一流师资,营造世界一流学术环境和培养环境。实行多层次导师制、规范实效的班主任制,协同育人;遵循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创新教学方式,选送优秀本科生到世界顶尖实验室开展科研训练,全方位营造学术氛围,拓宽国际视野;优化培养方案,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培养模式和多维度考评体系,激发入选学生潜力,提升创新能力。始终践行“生科气魄、世界一流”的发展之路,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为科技进步、人类健康做出生科贡献。

历史学科创立于1921年,具有长期的学术积累。中国经济史、中国古代史于1981年获批为国内首批博士学位点。专门史(经济史)于1988年入选国家重点学科。1994年,历史学专业获批建设“国家历史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并列为第三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历史学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梯队齐整,现已建成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工作站,拥有历史学学科门类齐备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专业人才。

“强基计划”实行分流培养模式,遴选推荐优秀学生到知名高校攻读硕士学位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国际化、提倡交叉研究”的新文科培养理念,聘请高水平师资开设学术前沿课程和双语专业课程,实行小班教学和“一对一”导师制,注重个性教学和科研引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历史学后备科研力量;为提升独立开展国际交流和科学研究的综合素养,设立奖学金奖励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和在国际或全国性学科竞赛获得优胜成绩的学生,资助优秀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国内外短期学术研修项目。

“百年厦大,百年哲学”。厦门大学哲学专业成立于1922年,是我国最早的哲学学科之一,具备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哲学博士后流动站、福建省重点学科等资质。哲学专业“强基计划”贯彻“高端化、国际化、复合化”的学科理念,强化认识能力、思辨能力、洞察能力、论证能力的训练,培养能贯通形上形下,以道御学、御术、御器、御万殊的高素质人才。哲学系师资雄厚,多年来在“本科-硕士-博士”体系中培养出了一大批党政人才、商务精英与学界骄子。

哲学学科“强基计划”实施“名师优生”导师组制,为每一位进入强基计划的学生遴选正高级品牌教授担任个人学术导师,进行全程个性化培养;依托哲学系朱子学、知识论、规范论和认知科学的研究优势,增大科研引领的力度;注重针对性培养,全力支持强基计划优秀学生到国内外一流合作高校攻读硕士学位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引入“能力模块”的教学理念,重视古典中文与现代英语的应用能力,兼顾政治、文学、历史等学科关联;推进校际合作,聘请国内外高水平师资开设学术前沿课程,优先推荐强基计划学生参与国际访学与交流;注重哲学实践能力培养,优先吸纳强基计划学生自组团队进入哲学实验室从事独立学术研究或儿童哲学教学训练。

高校资讯

福建招生资讯

录取分数线